新华网记者 张东波 王国银
天山脚下,大雪弥漫。
大年初三,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起了个大早,他要带医疗队到板房乡灯草沟村巡诊。
灯草沟村位于南山深处,弯多路陡,积雪覆没了道路,医护人员只能徒步前进,庄仕华始终走在最前面。崎岖的山路和沉重的药箱让58岁的他十分吃力,但他一刻也没有停下,一边擦拭汗水,一边鼓励其他人员奋力前行。
这是庄仕华40万余公里巡诊路上的寻常一幕。这位扎根边疆的人民军医,39年来自觉践行雷锋精神,用无私大爱服务边疆各族人民,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爱戴,被誉为“当代雷锋”,也把雷锋精神的“火种”遍洒天山南北。
从万里巡诊到天边边的“雷锋服务站”
最近,新疆阿克苏沙雅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郑多安成了“大明星”:不仅被表彰为“学雷锋先进个人”,还被患者推荐为“最美医生”。面对诸多赞誉,郑多安感慨地说:“是庄院长改变了我,不仅传授我技术,更让我明白了一名医生应有的道德准则。”
郑多安是庄仕华带的第一批学生,他悟性高、学习刻苦,很快掌握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。
一年夏天,庄仕华去沙雅县人民医院指导一例复杂手术。走进病房,见一位老年患者半跪在床上痛苦地呻吟。
“这位患者怎么了?”他问。
“胆结石,后天做手术。但好几天没大便了,可能是……”郑多安的话还没说完,庄仕华已径直走到老人床前,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……
庄仕华的举动刺痛了郑多安,也感染了在场医护人员。郑多安对患者的态度变了,医护人员的服务理念也变了。
庄仕华常说,医心、医德、医术是每一个医生都必须要过的三大关,先把医心和医德练好,才能更好地练好医术。他把自己多年来探索、实践总结出的医疗技术和满意服务、亲情服务、感动服务等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援建的21所医院200余名医护人员。
“带出一个好医生,就等于建设一所好医院,比我做一万台手术都管用。”庄仕华说,只有留下不走的“雷锋服务站”,才能为各族群众送去健康的曙光。
从结对帮穷到和谐发展的“文明示范村”
春节期间,乌鲁木齐县板房乡灯草沟村小伙木合塔尔忙得不可开交:白天和村民研究旅游项目开发,晚上通过网络销售自己养的牛羊。而几年前,他的母亲阿黑娅常年卧病在床,家里债务缠身。木合塔尔整天借酒消愁,是十里八乡有名的“小混混”。
庄仕华巡诊得知情况后,不仅为阿黑娅免费治疗,还请养殖专家向木合塔尔传授养殖技术,并多方联系让他参加乡旅游合作开发项目。如今,富起来的木合塔尔不仅对母亲体贴入微,还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群众。木合塔尔说:“是庄院长唤醒了我心中的向善之心,我一定要像他一样把更多的善传递给更多的人。”
在吐鲁番市葡萄沟乡,巴格热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,在庄仕华影响带动下,村里制订《村文明公约》,建村民互助小组,发展葡萄种植加工产业,如今已实现脱贫,并被评为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示范村”。
30多年来,庄仕华先后帮助580名贫困患者过上幸福生活,不仅改变了一个个家庭的命运,还带动和传承着一种精神。
为高尚而感动的人,将与高尚同行。更多与庄仕华素不相识的人们,从媒体上得知庄仕华的感人故事后,成为爱民服务的志愿者,他们当中有耄耋老者,也有众多的“80后”“90后”……
从“庄一刀”到百姓信赖的“爱心团队”
几年前的一天,一名患者来到医院,指名要找“庄一刀”。出差在外的庄仕华返回医院时,患者已等了整整5天。
“‘庄一刀’毕竟只是‘一把刀’。”庄仕华觉得,如果能把医生全变成“庄一刀”,把医院变成一个“爱心团队”,就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。
在庄仕华的带领下,医院先后培养出刘中齐、茹荷燕、陆海琴等多名独当一面的肝胆外科医生;探索出腹腔镜下出肝包虫内囊摘除、胃修补、胆总管探查等21种手术,有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。医院从过去14个科室、300张床位,发展到35个科室、760张床位,先后创新和引进永久性起搏器安装、脏器移植等百余项新技术,创造了12万余例胆囊手术无一失败的纪录。
庄仕华和他的团队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,也逐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爱心团队。
一名患者术后呕吐,时任护士长的于晓萍毫不犹豫地用嘴帮患者把呕吐物吸出;一名患者出院时医药费差了400多元,放射科主任马向东替他补上还塞给他路费;去边远地区巡诊,大家纷纷报名……
受庄仕华影响的人还有很多。他唯一的女儿当了一名边防军人,成为一名白衣天使;中山医学院学生阿达莱提看了庄仕华的事迹后,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,到医院当了一名护士……
春节前夕,在医院实习的阿依古丽将一个月的工资捐给了贫困学生,还3次放弃休息时间跟随医疗小分队到农牧区巡诊。她说:“我在‘庄爸爸’的资助下完成学业,我要像他一样,帮助更多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