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设为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OA系统

榜样力量

“一辈子为百姓办实事”——追记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5-06-15 浏览次数:

人民网记者  姜洁

 

 

一个石匠出身的农民、一个担任地委书记的领导、一个退休后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绿化荒山的耄耋老人,他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。

 

善待自然,务实为民

 

杨善洲从小就追求进步,15岁时,他参加了滇西抗击日寇的支前运动,到松山前线抬伤病员。

 

早在那个向大自然进军、向山林要粮的年代,杨善洲就有了植树造林、善待自然的意识。1963年在施甸县担任领导工作的杨善洲发动全县栽种果树,至1967年止,累计营造华山松6100亩,云南松、核桃、黄柏、桉树等1200苗,建苹果园1个。他自己还学会了树木嫁接,下乡总爱随身携带一把“嫁接刀”,经常指导并传授嫁接技术,见到优良的果树品种,就随手剪下一杈带回家用于水果品种改良。不仅号召大家在房前屋后种果树,杨善洲自己也在县委大院种果树。在其号召下,施甸河两岸家家户户又种起了竹子,群众通过自己的巧手编成篮子、帽子、扁担等农具支持生产,还搞起手工作坊,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。

 

1985年,保山地委决定在全地区实施“增百致富”,提出人均每年增收一百元的奋斗目标。一位负责同志被派到腾冲县指导实施“增百致富”,他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,把往年没有列入到农民收入的一部分收入,都一股脑列进了“增百致富”的收入里面,然后向杨善洲报告说,腾冲已率先完成“增百致富”。杨善洲亲自去农民家中一户一户调查,发现了工作组上报的数字中有“水分”。他严肃地批评了这种做法,说:“不要凑数字,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,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,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,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,工作作风要扎实,不要徒有虚名。”

 

尊师重教,着眼未来

 

由于家庭贫困,杨善洲打小没有能够多读书,但他深知文化知识对一个人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。1960年,杨善洲任保山县副县长(施甸时属保山县)时,就专程去姚关清平洞小学找到校长计盈,研究解决大柳水村学生的入学难问题。

 

杨善洲痛心地说:“多少年来,大柳水的娃娃读书艰难啊!夜里四五点钟就起床,带一包冷饭,走两个钟头的山路,特别是冬天,伸手不见五指,一路摸黑到学校,很危险,下午3点多,又要赶着回家。时间大多浪费在路上了。”计盈建议在村里办一所民办学校。于是,杨善洲带头捐资,在他带领下,乡亲们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,一所简陋的民办小学很快建成了。从此大柳水村的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学了。

 

在施甸县委书记任上,杨善洲更是不遗余力抓教育,使教育事业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生了惊人巨变:从1963到1965年,施甸县的小学由191所增至1132所,教职工由420人增至1169人,毕业生由360人增至1123人,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0.4%,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。针对当时很多农村孩子要在家放猪、牛、羊、马,带弟弟、妹妹的现实,1965年,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创办半工半读的简易小学,全县共创办简易小学505所,就读学生15020人。杨善洲还决定从十分拮据的财政中设立助学金,每生每年补助2元,很多学生当年就是靠助学金完成学业,成长为施甸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 

让农民识文断字,尽可能地扫除文盲,也是杨善洲所力抓的。当时,施甸80%的农民都是文盲,有的钱币大、小不分,记数靠数火柴棒,还有的往来收支账用红豆、黄豆、绿豆标记计算……面对这样的现实,1963年,施甸县开展扫盲运动。当时,很大一部分群众抱有这种想法:“富人读书,穷人喂猪,我们主要就是盘田种地,学不学文化都不重要。”杨善洲走到田间地头,跟群众讲知识文化的重要性,激发了群众学文化的激情。他们白天参加生产劳动,晚上提着煤油灯、拿着纸笔自觉学习。参加过扫盲学习班的群众都深有感触地说:“一开始,我连扁担大的‘一’字也认不得。后来,参加了扫盲班,才学会写名字、写信、读报和记账,多亏杨书记,让我们收获不小啊!”(记者 任维东)

 

分享到:

中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经教育部批准,依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》设立的独资有限责任公司,中南大学是资产公司的唯一股东。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28日,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800万元。

联系方式

通讯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

邮政编码:410083

办公地址:校本部三办公楼

联系电话:0731-88836856

Copyright © 2019 中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http://zcjygs.csu.edu.cn/